汽机分院关于加强对“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
作者:吴老师 汽机系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06日 14:24

汽机分院关于加强对“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

 汽机分院各班主任、全系同学:

    今天( 2017年3月6日),汽机分院某大一班级同学,在网络上赌博,并通过校园贷借款,现总额达15万元。请各班主任再次开班会强调校园贷、网络赌博的危害,特别是对本班欠学费的同学、到处借钱的同学进行盘摸,发现有疑似此类问题及时与上报系办。

    近年来,学生贷款进入校园现象逐渐普遍,各类互联网金融平台将校园作为争夺地盘,为学生提供资金。疯狂扩张的校园贷款。但近日,河南一大学生因身陷“校园贷”负债自杀的新闻事件将校园贷再次推向风口浪尖。此事,犹如一颗巨石投入江心,引起人们对校园网贷的各种关注。

    我院其他院系已经发现多起校园贷的案例,并给学生造成退学、休学的不良影响,汽机分院系对于发现有同学们参与其中,或者作中介、推销校园贷的同学,一经发现将从严从重处理。希望汽机分院的同学千万不要参与其中。

    随着互联网金融异军崛起,引来众多行业巨头在行业内肆意跑马圈地,而大学生消费分期一度被视为“肥肉”,利益的引诱化作一只黑手,把本应宁静的校园推向悬崖之巅。时有曝光的大学生极端事件,也让我们不得不关注到校园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案例一、长沙一高校学生陷“贷款购手机”骗局40多人欠下37万元

    长沙某大学40余名学生被骗,这些被诱骗的大学生分别贷款购买了一到三台不等的苹果手机,总共购买了66台,每台的市场价都在六千元左右,办完贷款购机手续后,手机没拿到,却背负了一身的欠款。总欠款额度达到37万元。

    案例二、大学生请同学出面贷款20多万拿去赌球血本无归

    杭州某大学生谎称家里开船厂,在新加坡有酒店,兼之出手阔绰,是同学眼中的标准的壕,在取得同学信任后,以做代购生意,向家里证明自己的能力,但缺乏启动资金为名,骗取同学帮他到互联网金融平台贷款,拿到钱后却用于赌球,最终全部输光。据悉,被骗学生多达40余人,被骗贷款最多达数万元。

    案例三、大学生买手机贷3万滚成70多万负债

    湖北某大学的一名学生,去年10月为了购买苹果6手机及其他消费,申请网上贷款。随后,经过拆东墙补西墙,不断找其他小贷公司贷款还债,其最终欠下多家公司共计70余万元的债务,而原始金额仅为3万元。

    案例四、河南一大学生以同学名义贷款百万终以命相赎

    郑州市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一在校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畸形的消费需求,并且参与非法赌球活动,利用同学的身份证件骗取校园贷款,最后因债务缠身无力偿还在山东青岛跳楼自杀。

    据统计,2015年,针对大学生贷款的平台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学生分期购物平台,满足大学生购物需求,主要有趣分期、任分期等;第二类为单纯的P2P贷款平台,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包括投投贷、名校贷等平台;第三类是阿里、京东、苏宁等传统电商平台。

  商家瞄准大学生群体这块“蛋糕”这件事,本身不是坏事。但是,凡事就怕走向极端,为了利而利,虽然一时壮大了网络贷款的借贷数量,占领了市场份额,但无形中又在不断积累“有瑕疵的市场”,渐渐危如累卵。上述案例的悲剧,恰恰印证了无节制“校园贷”的致命之处和危害之大。

  一、低利息高费用: 据了解,目前网贷平台多数产品的年化借款利率在20%以上,所谓的“低利息”并不可信。0.99%月利率是营销把戏,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上当受骗”。而且一旦逾期,那可就要任网贷平台宰割了。

  二、越便捷,越便“劫”: 有的贷款很便捷,只需要一张身份证就可以,有的同学碍于人情关系等原因,用自己的身份证件替别人办理贷款。这种行为风险很高,因为一旦对方无力还款,剩余的债务就由“被”办理人独自承担。更有甚者,贷款公司帮学生成功贷款后,冒用该学生的身份继续贷款。

  三、担保零要求催款全方位: 在有些案例中,一旦学生贷款还不上,一些网贷平台并不会通过正当途径追款,而是采用给父母、亲友、老师群发短信、在校园里贴大字报,甚至安排人员上门堵截等威胁恐吓的手段向学生催款逼债。

  四、校园贷款是具有高利贷性质: 不法分子将目标对准高校,利用高校学生社会认知能力较差,防范心理弱的劣势,进行短期、小额的贷款活动,从表面上看这种借贷是“薄利多销”,但实际上不法分子获得的利率是银行的20-30倍,肆意赚取学生的钱。

  五、校园贷款会滋生借款学生的恶习: 高校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提供的生活费,若学生具有攀比心理,且平时就有恶习,那么父母提供的费用肯定不足以满足其需求。因此,这部分学生可能会转向校园高利贷获取资金,并引发赌博、酗酒等不良恶习,严重的可能因无法还款而逃课、辍学。

   六、若不能及时归还贷款,放贷人会采用各种手段向学生讨债: 一些放贷人进行放贷时会要求提供一定价值的物品进行抵押,而且要收取学生的学生证、身份证复印件,对学生个人信息十分了解,因此一旦学生不能按时还贷,放贷人可能会采取恐吓、殴打、威胁学生甚至其父母的手段进行暴力讨债,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高校的校园秩序造成重大危害。

   七、有不法分子利用“高利贷”进行其他犯罪: 放贷人可能利用校园“高利贷”诈骗学生的抵押物、保证金,或利用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电话诈骗、骗领信用卡等。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6〕15号)精神,为做好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增强意识、保持警觉

   各班级、班主任、全分院同学们要以上面的案例为戒,举一反三,密切关注网络借贷业务在校园内拓展情况,特别要充分认识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的危害性,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增强学生金融、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确保学生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摸底排查、防微杜渐

   各班主任、班级要认真开展摸排和摸底,了解掌握学生参与网络不良借贷的情况,及时发现校园不良网络借贷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深入分析评估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潜在的风险,对参与网络不良借贷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三、深入教育、加强引导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法律基础、计算机课以及金融学选修课等相关课程,普及金融、法律和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学生风险防范意识。要深入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合理消费、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形成良好消费习惯。同时,要教育引导学生保护好个人身份信息,不将身份证及复印件随意转交他人,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并通过网络借贷平台借款。

四、完善体制、强化联动

    各班主任要召开班会、班委会,班级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为助手,广泛宣传校园不良网络借贷的危害,密切关注学生异常消费行为,及时发现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特别关注无法正常缴费的非贫困生;强化家校联系,及时互通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及异常消费行为等情况。

 

                                                                     汽机分院

                                                                 2017年3月6日 

 

附件1 

教育部办公厅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

 

教思政厅函[2016]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各银监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党委:

    随着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侵犯学生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为加强对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和整治,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大不良网络借贷监管力度

    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高校宣传、财务、网络、保卫等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各银监局等部门要密切关注网络借贷业务在校园内拓展情况,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队伍要密切关注学生异常消费行为,及时发现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地方金融办(局)要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开展虚假片面宣传或促销活动、误导出借人或借款人的行为进行密切跟踪,针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向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大学生群体开展营销宣传活动、对借款人资格审查失职失当等行为加强监管和风险提示。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实时预警机制。及时发现校园不良网络借贷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及时分析评估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潜在的风险,及时以电话、短信、网络、橱窗、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发布预警提示信息。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制定完善各项应对处置预案,对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存在安全风险隐患、未经学校批准在校园内宣传推广信贷业务的不良网络借贷平台和个人,第一时间报请地方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各银监局、公安、网信、工信等部门依法处置。

二、加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力度

    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文明的消费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三爱”“三节”等主题教育活动,培养选树勤俭节约、自立自强方面的先进典型,营造崇尚节约的校园文化环境,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消费习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关心关注学生消费心理,纠正学生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从众消费等错误观念。在生活消费、人际消费、娱乐消费等方面,教育学生不盲从、不攀比、不炫耀,引导学生合理消费、理性消费、适度消费。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帮助学生科学制定消费计划,结合实际,量入为出。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合理支持、适当控制学生的消费支出。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勤工俭学,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财富,培养节俭自立意识。

三、加大金融、网络安全知识普及力度

    大力普及金融、网络安全知识。通过开设金融学、网络安全学等相关公共基础课或选修课,邀请金融机构、监管机构、网信安全等部门专业人员在校内开展金融、网络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帮助学生了解金融行业发展前沿动态,掌握逾期滞纳金、违约金、单利与复利等基本金融常识。切实增强学生金融、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平台、校园广播等多种渠道向学生推送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典型案例。在重要节庆日、购物狂欢日等时间节点,开展金融、网络安全宣讲活动,强化学生对网络借贷风险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增强金融、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帮助学生提升金融理财实践能力。加强与银监、公安等政府部门和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对有害网络借贷业务甄别、抵制能力。鼓励和支持金融理财类学生社团建设,举办模拟投资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金融理财实践能力。

四、加大学生资助信贷体系建设力度

    加强对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管理和制度支撑,切实提高学生资助工作水平,保障国家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生活费等保障性需求。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筹集专项基金,作为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有益补充,建立健全既有共性需求、又能体现个体差异的资助模式,满足学生拓展学习、创新创业等发展性需求。与金融机构合作,积极探索建设和发展校园社区银行,为学生提供渠道畅通、手续便捷、利率合理的金融借贷服务,满足学生临时性需求。

    各地各高校要按照通知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工作统筹,做好本地本校工作分层对接和具体落实,及时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相关经验做法报送教育部、中国银监会。

 

                                     教育部办公厅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

                                                2016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