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智赋能未来 精琢培养方案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圆满举行
为深度对接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精准服务区域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9月26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在光电制造学院B517举行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

论证会邀请吴世东、周章添、周超等三位在工业机器人及相关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校外专家。校内方面,模具专业负责人李勇、材料专业负责人高尧、机制专业负责人张跃飞作为校内专家共同参与论证。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主任、骨干教师等一同参加会议。会议由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主任潘康俊主持。

会议伊始,专业主任潘康俊首先详细介绍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整体发展现状,汇报专业当前设置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中外合作办学)、工业机器人(留学生)、工业机器人技术(中高职一体化)以及自动化方向等四类班级的基本情况,并逐一阐述针对这四类不同生源背景、合作模式及培养导向的班级所制定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汇报内容包括培养方案制定的依据、具体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双师型”教学团队的配置计划、以及科学多元的考核评价机制等要素。



听取汇报后,与会专家们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性、前瞻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方案整体框架科学合理,能够紧密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规律。专家强调,应加强对学生系统集成思维和现场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并建议在课程中进一步强化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与机器人技术融合的内容。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家们希望进一步凸显中外课程优势互补,强化学生的国际认证资质获取能力;对于留学生培养,建议更加注重技术技能与中国工业场景应用的结合;对于中高职一体化班级,专家们重点探讨如何实现中职与高职阶段课程内容、技能标准、评价体系的无缝衔接与有效提升。校内专家也从学科交叉、资源共享、基础课支撑等角度提出了宝贵的协同育人建议。
此次论证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进一步完善分类培养、特色发展的育人体系提供了重要指南,专业主任潘康俊最后表示,将认真梳理专家意见,精益求精地修订完善各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致力于培养出更多能够熟练掌握工业机器人技术、具备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技能人才,为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国战略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