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峰个人及先进事迹简介
作者:吴老师 汽机系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13日 13:18

姚玉峰个人及先进事迹简介

 



姚玉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教研室主任、眼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毕业于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部)、浙江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51’人才)、中华医学会浙江省眼科分会委员,美国视觉及眼科研究会终身会员,美国眼科科学院会员,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部客座研究员,《美国中华眼科杂志》编委,日本眼科学会会员,日本角膜病学会会员。

从事眼科临床和眼病研究17年。1984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之后留学日本著名的高等学府大阪大学医学部,在国际著名的眼科专家田野保雄教授和大桥裕一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角膜病诊治的研究,并获。浙江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51’一层次人才。浙江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浙江省眼科分会委员,美国视觉及眼科研究会终身会员,美国眼科科学院会员,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部客座研究员,《美国中华眼科杂志》编委,日本眼科学会会员,日本角膜病学会会员。兼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委员、浙江省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美国视觉及眼科研究协会(ARVO)终身会员、眼科科学院(AAO)国际会员、国际眼表学会会员。

对眼科各类疑难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擅长角膜病、青光眼、白内障等的诊治,在角膜病的研究及其临床诊治方面有深厚的造诣,所收治的疑难病例遍布华东乃至全国各地。

在90年初期,率先在省内引进和采用了现代进行,已独立开展角膜移植600多例,使这些终日在黑暗中经受折磨的疑难病人重获光明。曾证明过角膜上皮移植理论,并针对目前令眼科界感到最棘手的及的治疗开发出了新的有效方法,是国际上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过有益贡献的眼科专家之一。曾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抑制性T细胞对角膜移植的具有特殊的抑制效果,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眼科学术界的充分肯定,并因此获得了第一届世界华人眼科学术大会优秀青年论文奖第一名。曾在《美国眼科杂志》、《(美国)眼科视觉研究杂志》等国际最著名的眼科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1984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之后,于1992年至1997年留学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部,在国际著名的眼科权威田野保雄(Yasuo Tano)教授和大桥裕一(Yuichi Ohashi)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角膜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医学博士学位。

对眼科各类疑难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擅长角膜病、青光眼、白内障等眼病的诊治。在角膜病的研究和临床诊治领域造诣深厚。重要成果包括:证明过角膜上皮移植理论,发现前房抑制性T细胞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特殊抑制作用,首次分离到ACV耐药单疱病毒株并阐明其生物学特性和耐药机制,开发了治疗眼烧伤的手术治疗新方法,建立了重症真菌性角膜炎的角膜移植治疗新技术,建立了真菌菌种鉴定新方法、药物敏感检测技术和真菌性角膜炎药物治疗的新方法。他创立的深板层角膜移植技术,被国际同行称之为Yao’s法,拥有两项发明专利,被编入美国角膜病专科医师培训用教科书之中,他本人分别受邀在美国、日本等重要国家作特别邀请讲演,该技术已被相关的国际眼科专家学习效仿并得到推广。他的诸多发现和开发的新技术、新方法,发表在国际眼科最高级别的专业杂志(如IOVS,Ophthalm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等)上。曾获世界华人眼科大会优秀青年论文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医学卫生创新奖二等奖和一等奖。是国际角膜病领域知名的眼科专家之一。

从事眼科临床和眼病研究17年。1984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之后留学日本著名的高等学府大阪大学医学部,在国际著名的眼科专家田野保雄教授和大桥裕一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角膜病诊治的研究,并获医学博士学位。对眼科各类疑难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擅长角膜病、青光眼、白内障等的诊治,在角膜病的研究及其临床诊治方面有深厚的造诣,所收治的疑难病例遍布华东乃至全国各地。在90年初期,率先在省内引进和采用了现代显微技术进行角膜移植,已独立开展角膜移植600多例,使这些终日在黑暗中经受折磨的疑难病人重获光明。

曾证明过角膜上皮移植理论,并针对目前令眼科界感到最棘手的眼烧伤及眼表疾病的治疗开发出了新的有效方法,是国际上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过有益贡献的眼科专家之一。曾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抑制性T细胞对角膜移植的排斥反应具有特殊的抑制效果,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眼科学术界的充分肯定,并因此获得了第一届世界华人眼科学术大会优秀青年论文奖第一名。曾在《美国眼科杂志》、《(美国)眼科视觉研究杂志》等国际最著名的眼科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医者仁心 时代楷模——姚玉峰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摘要

2017年08月17日    浙江在线浙江在线记者 李文芳 严粒粒

 

  浙江在线8月1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文芳 严粒粒)编者按:赤子仁心,无愧时代。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20多年来“深掘一口井”,致力于眼科角膜移植的创新性研究,独创“姚氏法角膜移植术”,攀登世界角膜移植的高峰。他先后诊治过30万例各类眼科病人,其中经手术后重见光明的近3万人。

  当年在国外学成后,姚玉峰毅然选择回国效力。他说,角膜病是眼科大病,千千万万的角膜病患者等待着学有所成的专家来救治。他立志创建更多领先世界的诊断、治疗新技术。他,将用毕生的心血践行神圣的职责。

  这个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姚玉峰。我们向姚玉峰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信念坚定、一心报国的忠诚与担当,学习他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坚持与追求,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仁爱与情怀。

  在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开展向姚玉峰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后,8月16日上午,由省委宣传部、省卫生计生委、浙江大学联合举办的姚玉峰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医务人员、知识分子和医学专业学生的代表参加座谈。座谈会上,姚玉峰和大家作了交流,他的同事、学生和单位负责人等6人先后发言。广大学子、青年专家被姚玉峰的事迹深深感动,纷纷表示要学习姚玉峰的敬业奉献精神、争做姚玉峰式人才,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才智和力量。

  秉医者初心 惠更多患者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 姚玉峰

  从医30多年,因为一些本职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让我万分感动和深感荣幸!

  曾经有人问我,当初为什么选择眼科的角膜病专业?为什么留学后选择回国?为什么要普及“姚氏法角膜移植术”?这些问题需要追溯到从前。

  角膜病是眼科的大病。据统计,全国有1000万病人,其中300万人已经失明。我是上世纪80年代成为眼科医生的,当时,我国的整体医疗水平还比较落后。作为年轻医生,我有幸在上世纪90年代获得机会,去国际一流的日本大阪大学读博士,学习先进技术。

  机遇和努力,让我在读博士期间取得了优异的医学成果,我获准博士提前答辩。答辩后,我的导师们都认为我会留下来继续向学术高峰冲刺。美国哈佛大学眼科研究所也多次向我发出邀请。

  但我选择回国,即使当时是“出国热潮回国稀少”的年代。那时,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才刚起步,千千万万的角膜病患者等待学有所成的专家来救治。同时,祖国正处在千载难逢的大发展时代,我相信这也是施展才能、报效祖国的最好时机。

  回国后,我遇到了天南海北的病人,也感受到国内的同行对角膜病系统知识的渴望。知识和技术,只有通过服务患者,才能体现价值;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只有更多同行一起掌握知识和技术,才能惠及更多病人。从2009年开始,我办起了“角膜病诊治新进展学习班”。目前,已经总计培养眼科医生超过5000人次,学员涵盖除西藏外的所有省(市、区)。

  如今,每每听到回到当地医院的学员用学习班上的知识和技术治好了病人,我甚感欣慰,觉得这才是自己最大的价值!

  怀理想抱负 育一流人才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 邹晓东

  姚玉峰同志是浙江大学好教师、好医生的典型代表,是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在浙江大学学习工作30多年,姚玉峰在国外深造后毅然选择回国,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术、无私的奉献,解决了角膜移植世界性难题,为无数患者带来光明,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姚玉峰同志是我们身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是践行求是创新校训、浙大精神和浙大人共同价值观的典型,集中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牢记使命、爱国爱民的忠诚与担当,体现了一名医务工作者敬佑生命、悬壶济世的执着与奉献,体现了一名浙大教师“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责任与追求。

  弘扬姚玉峰同志的精神,就是要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让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中成就卓越人生。姚玉峰同志的先进事迹充分表明,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始终是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

  弘扬姚玉峰同志的精神,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培养汇聚更多“姚玉峰”式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目前,中央正在统筹推进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省党代会也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强省、人才强省,这都对浙大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

  学校党委将以学习宣传姚玉峰同志为动力,进一步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人才工作力度、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要、推动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培养汇聚更多优秀人才、服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作出更大贡献。

  学先进模范 作更大贡献

  省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 杨敬

  姚玉峰同志是新时期卫生计生工作者爱国为民、医术精湛的优秀典型,是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杰出榜样,是留学归国人员报效祖国、心系人民的先进模范,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卫生计生工作者和留学归国人员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格。

  国家卫计委非常重视姚玉峰同志先进事迹的宣传工作,先后组织了由姚玉峰同志参加的3个大型活动,为姚玉峰同志申报了白求恩纪念奖章,作出了向姚玉峰同志学习的决定,李斌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确定在8月31日会同中央文明办在杭州举办由姚玉峰同志参加的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首场现场交流活动等一系列宣传活动。

  下一步,省卫计委将在省委宣传部统一指挥下,进一步做好相关宣传工作,通过组织先进事迹报告团赴各地作巡回报告、协调参与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的相关活动、将姚玉峰同志先进事迹整理编辑成册下发各单位学习、启动我系统第四届“最美天使”评选活动等多种方式,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我做起,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足岗位、学习先进,锐意进取、建功立业,为进一步推动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赤子之心 与祖国同行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 蔡秀军

  姚玉峰同志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是他本人多年来辛勤耕耘的结果,也是各级领导关心、支持、培养的结果,这不仅是他的崇高荣誉,也是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浙江大学、卫计系统、浙江的骄傲。

  今年6月3日,中宣部组织中央媒体集中、连续报道了姚玉峰同志的先进事迹,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他的先进事迹充分体现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的赤胆忠心、无私大爱的医者仁心。

  向姚玉峰同志学习,学习他的赤胆忠心、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他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婉拒国外名校的高薪和优厚条件毅然选择回国,与祖国同行、为祖国奋斗,把理想、追求融入到伟大事业中。

  向姚玉峰同志学习,学习他敢为人先、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他勇于创新,创造“姚氏法角膜移植术”,解决了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这个世纪难题,他用孜孜不倦的探求钻研诠释了学者的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涵养了时代气质。

  向姚玉峰同志学习,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大爱的仁爱精神。他心系病人,20多年来,潜心研究的新技术治疗过30万病人,为近3万病人重新带去光明。他毫无保留地将独创成果传授给更多医务工作者,为全国各地医院培养了5000人次角膜病专业人才,让全国1.5万多角膜病病人在当地受益于“姚氏法技术”。

  姚玉峰同志正是这样一位怀揣赤子之心、厚植家国情怀,将自己的人生融于国家、民族、人民利益中的知识分子的典范。我们要把他的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影响浙江乃至全国更多医务工作者,让医务队伍里涌现更多姚玉峰同志这样的好医生,惠泽更多病人。

  用纯粹的心 写纯粹的人

  光明日报浙江站站长 严红枫

  姚玉峰的事迹广泛报道后,有人问我:为什么去采写姚玉峰?是不是有医疗机构包装他?你是不是得到了什么好处?其实,一如过去挖掘“麻风村里的年轻团队”、衢州照顾细菌战受害老人的万少华医生一样,我与一道参与采写的光明日报老记者叶辉,都是用一颗纯粹的心,去写一位纯粹的人。

  采访中,我感动于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眼科专家姚玉峰的谦虚、朴实、真诚。这使我感受到了“纯粹”的美好。

  在姚玉峰的孩提时代,眼睛曾严重受伤,幸被一位眼科医生救治。因此,姚玉峰从小希望当一名为别人送上光明的眼科医生。

  采访中我才了解到,姚玉峰开设学习班是因为眼角膜医生太少。医治眼角膜需要具备九大专业学科知识,技术难度大、风险也大,这让很多眼科医生敬而远之。而姚玉峰说,有那么多眼角膜病患者面临失明之苦,自己怎么能因为难度大、要求高而回避?

  自6月初中央和省里各大媒体报道姚玉峰的事迹后,各种采访、社会活动占用了他大量时间,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工作。两个月时间里,他看门诊1160人次、做手术232台,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晚上九十点钟才回家。他说:“患者预约挂上一次号不容易,而且有些患者的病也耽搁不得,不能拖!”

  姚玉峰医生是一个“纯粹”的好人。在他“纯粹”的背后,则有着强大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观支撑。他将自己的人生融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中,其纯粹的人生道路、纯粹的价值坐标和纯粹的生命高度,是我们这个伟大国家、这个伟大时代最需要也是最值得学习的精神。

  练精湛技术 攀科技高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医生 许叶圣

  说到姚老师,必然会提到姚氏法角膜移植

  姚氏法角膜移植让患者重返光明。这个月有个来自湖南的19岁男青年,在高考前夕被检查出角膜病变,需要角膜移植。手术前他妈妈见人就哭,小伙子也曾想自杀。在姚老师做了姚氏法角膜移植的第二天,他的视力就恢复到0.6。他妈妈激动地说,姚主任真的太厉害了!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姚老师“治病救人”的初心是如此闪光与温暖。

  姚氏法角膜移植成为眼科医生共享的先进技术。姚老师每年坚持筹办公益学习班,将自己所学所感所得无私地传授给大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抢名额、拍课件,甘做小学生。经常有学员反馈,按照姚教授的方法,治好了患者,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这让我深深感受到姚老师的付出与风范。

  姚氏法角膜移植给科技工作者带来了启发。姚老师从实际出发做科研,不断挑战自我,在每一例病患身上总结经验,在临床与科研之间不断精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科研不仅仅是做几个课题、写几篇论文,科研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可以有巨大现实价值。

  前几个月,我去美国进修,发现国内的角膜病、白内障、老视矫正、近视激光等医疗水平已经居于世界前列。连美国医生对我国的医疗发展都竖起大拇指。我们之所以能够实现从“落后”到“领先”的反转,正是由于像姚老师这样的知识分子上下求索、奉献小我,才得以“树我邦国”。

  姚老师就像医路上的一盏明灯,让我能明确个人的目标与价值,并为之不断努力。我们要像姚老师那样在伟大祖国为我们搭建的广阔平台上,感恩时代,做有用的人、有良心的人。

  学导师风范 勤钻研求索

  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 吴奕征

  第一次见到姚玉峰老师是在两年前的眼科学课上,那年我大三。我清晰地记得,当时姚老师进门便微笑着对我们说:“你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问我。”

  助教告诉我,为了提高角膜疾病的治愈率,姚老师办起义务培训班,将自己独创的“姚氏法角膜移植术”传授给同道。大家无不称赞他高超的医术与无私奉献的精神。

  姚老师说,在他成长的路上,有不少人做了他的“摆渡人”,他也要做这样的“摆渡人”,这样才能惠泽所有患者,才能不违学医的初心,才能不违导师的厚爱,不违国家的期望。

  第二次见到姚玉峰老师,是在一年前眼科见习期间,那年我大四。在邵逸夫医院的眼科手术室,我旁观了姚老师精湛的技术。

  术后带教老师告诉我们,姚老师在我们这个年纪时,曾有机会享受优厚的待遇留在国外,却心系祖国与患者,毅然选择回国。这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社会责任感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家国情怀让我动容。

  第三次见到姚玉峰老师是在半年前眼科实习期间,这年我大五。临近中午下班时,在邵逸夫医院,我看到他帮助一位陌生的老奶奶挂号,还自掏腰包付费。医者仁心,那一刻,我被深深震撼了。

  姚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作为将来的一名年轻医生,我要学习姚老师严谨的工作态度、高超的医疗技术、刻苦的钻研精神,更要学习他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与担当。

 

【光明的“摆渡人”姚玉峰系列报道之二】

  

6月3日至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分别以《姚玉峰:让我擦亮你的眼》《姚玉峰:做医学技术的“摆渡人”》为题报道了姚玉峰攀登高峰、家国情怀、勇于担当、医者仁心的感人事迹。

  细心的观众发现:采访的央视记者眼睛是红着的……

  “采访姚玉峰时,我一次次克制着不让眼泪流出来。”央视驻浙江站站长何盈对本报记者说,“没有想到,采访中,我的心灵会一次次被触动、被震撼。”

  6月1日中午,何盈正准备赶航班赴北京采访。她突然接到了总台的紧急通知:必须在48个小时内,完成对浙大邵逸夫医院眼科专家姚玉峰主任的采访和制片、制作。

  退掉机票,何盈第一时间和光明日报采写姚玉峰事迹报道的记者取得联系,详细了解相关情况;并紧急召集李欣蔓、赵奕、齐银松、林侃、金坚5位同事,根据总台提供的光明日报记者采写的《攀登世界角膜移植高峰——记浙大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报道,从文章里分线索、列提纲,开始商讨如何采访,联系相关人员。

  下午3点,他们即奔赴浙大及附属邵逸夫医院。

  在邵逸夫医院,姚玉峰教授正在做一台手术。央视记者提出要求现场采访。

  医院同志说,姚主任做手术,要求整个手术室里不能发出一丝与手术无关的声音。

  换鞋、换衣,央视的记者们轻手轻脚地走进了手术室,在悄无声息的镜头聚焦下,一台精湛的眼角膜移植手术完美地呈现在众人眼前……

  手术室采访结束时,已经是下午6点。记者们准备继续到姚玉峰工作室采访。医院提议记者们先吃晚饭再继续工作。

  他们说:“顾不得了,接着干吧!”

  看到记者们背着沉重的采访设备,姚玉峰抢着要帮他们背三脚架。

  “别!别!别!您别扛!”记者们几乎同时脱口而出,“姚医师,您的这双手是珍贵的、能给病人带来光明的手,一定要保护好。”

  采访患者、陪护人员、医生护士……拍摄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多。

  何盈一个劲儿地问医院的同志:“能否再提供一位姚玉峰治疗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患者?”

  院办的周素琴介绍:有一位来自江西萍乡、在黑暗中生活了18年的年轻妈妈,经姚玉峰成功手术后,第一次看见了已经三岁的女儿。一个星期前,她刚刚出院。

  何盈立即查询车次订票,准备连夜赶往江西萍乡采访。但是,此时已赶不上当天晚上最后一趟的车次了。而第二天赶往萍乡拍摄又来不及了。怎么办?

  焦虑之时,细心的周素琴不但提供了年轻妈妈入院时的照片,还说留有患者丈夫的电话。

  何盈立即和对方取得了联系,请他们用手机拍摄视频,让他们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拍好了再传过来。

  当视频中出现妈妈拉着女儿的手说:“妈妈终于看见你了”;当妈妈放好小凳子,让女儿站到凳子上和自己一起对着手机镜头一边鞠躬,一边含着泪说:“谢谢你,姚医师!谢谢你,姚医师!”何盈说:“这一刻,刹那间我们的眼泪都流了出来。”

  让央视记者们感动的场景实在是太多了。

  2017年2月10日,16岁的瞿火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要求捐出角膜,把自己澄澈的光明留在人间。这曾是一个让一座城市为之动容的故事。但是,人们并不知道,在火儿要求捐献角膜后发生的故事也同样令人动容。

  为了能够及时完成捐献者的意愿,为了把火儿的角膜移植给患者,姚玉峰和同事们心情极其复杂地等待着捐献者离世。他们彻夜未眠。

  凌晨,姚玉峰取下了捐献者的眼球,然后仔细给火儿装上义眼片,观察眼部是否丰满,确认眼睑部没有残留任何污渍。姚玉峰向遗体告别,轻声说:“我已经把你的眼睛取走了,你的眼睛会给别人带去光明的。”

  和过去每一次,都一样,姚玉峰再向捐献者家属鞠躬说:“谢谢你们的爱心和高尚,谢谢你们在世间传递光明和善良!”

  因为神圣、高尚,因为珍贵,所以,姚玉峰每次在角膜移植前,都会把病人叫到身边,非常认真、严肃地跟他们说:“这是好心人捐献给你的,你一定得好好保护,就像对待自己的小孩一样。”

  …………

  回忆往事,姚玉峰落泪了,一起参与的医生、护士们落泪了,何盈和央视的记者们也落泪了。

  第二天下午4点开始的采访,一直延续到深夜11点多。央视记者马不停蹄回到记者站,又接着剪辑、制片。

  3日凌晨1点多,实在心疼同事的何盈,一个劲地催他们先回家休息,因为早上7点半,他们又约好了采访对象。

  当喧嚣的记者站工作室归于宁静,何盈仍然没有离去。她又开始写解说词,思考第二天的采访方案,一直到凌晨3点。

  姚玉峰的事迹,通过一张张报纸,通过央视新闻联播,感动了中国!

  当知悉央视采访过程的人们,也深为央视记者专业、敬业、吃苦、拼搏精神而感动时,何盈说:“其实,真正令人感动的应该是姚玉峰医生。他确实太让我们感动了。采访中,我们时刻能感受到他给病人带去春风般的暖意。只恨时间太紧,采访太仓促了。”

  记者了解到,这两天里,姚玉峰接受了许多媒体的采访。但是,面对已挂号的病人,已预约的19台手术,他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加班加点,没有落下一位患者,没有推掉一台手术。(记者 严红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