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作者:吴老师 汽机系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21日 20:49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浙委发〔2017〕13号),认真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院实际,现就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秉持“大气致远,精工诚贸”的校训精神,立足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创新思政育人载体,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着力增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建设高水平优质高职院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师生思想持点和发展需求,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坚持改革创新。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新变化,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时代感和实效性。

二、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三)加强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思政教育的首位,组织师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引导师生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四个自信”。结合省情市情校情开展“新青年下乡、百校联百镇”“优秀校友论坛、优秀学子论坛、优秀教师讲坛”等活动,深化学院地掷球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园区两基地实践平台的思想教育功能,组织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世界新格局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坚定的家国情怀。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立校办学、教书育人全过程。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师生道德素养。深入实施核心价值普及教育行动、优秀文化传承行动、通识课程创新行动、最美风尚培育行动、诚信教育推进行动等,引导师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组织“寻找身边的感动”主题教育,开展教书育人楷模等师生榜样人物评选表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行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五)深化思政工作载体机制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园区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为基础,推进“思政课堂”、“网络课堂”、“实践课堂”建设,深化优化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文化、诚信教育文化、瓯字文化、志愿文化等学校特色文化项目建设,把文化传承创新全方位融入办学育人环节。组织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活动、在通识教育中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内容,在相关专业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紧密围绕育人导向,进一步梳理学院各项文件制度,明确思政人员、专任教师、行政人员等育人职责,建立学生成才导师制度和全体教职工为主体的分班、分阶段、分专业、分片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建立思政督察制度,将育人成效作为个人和部门考核的重要依据,加大“三全育人”工作经费的投入。

三、强化思政理论课建设和专业课程育人导向

(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健全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校园舆情研究会、红专人才培养研究会的运行机制,发挥马克思主义对高校的引导功能和对教师的政治素养的提升功能,及时对国家的政治大事、时事、师生的优秀事迹进行宣传报导,营造师生积极向上的政治思想道德境界。针对学生每学年推出校园主题“红色文化”的主题知识竞赛,每年推出学院内思政类课题征集活动,开展帮扶提高教职工理论水平。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更好发挥学生习读会等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带动作用和理论学习骨干的引领作用,促进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

(七)加强思政课程建设。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新方案,按国家规定要求开设思政理论课,强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政理论课的课程创新。将心理健康和创业、就业列入思政课程体系,探索通识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继续推进思政理论课小班化教学。挖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优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教科研能力培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等列入学院教科研重要选题。鼓励思政理论教师业务深造,选派教师到基层一线或相关部门挂职锻练。支持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项目,力争推出一批思政政治理论教科研成果。

(八)加强思政理论研究,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完善科研激励体系,实行“量化+开放”式的科研管理模式,构建分级分类的科研业绩考核体系,鼓励思政工作人员主持或参与横向课题,加大社科类横向课题经费到账的奖励力度,引导思政人员服务社会。开展思政研究帮扶和指导,通过会议、讲座、研修班等形式,提高思政工作人员的科研水平。选拔一批创新意识强,有研究能力的教职工,开展跨专业合作,或跨院校合作提高科研能力与业务素养。

(九)优化专业内涵建设,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坚持适应社会、服务学生、特色发展和协同育人四个原则,依托园区和基地,按照专业设置与调整原则,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群布局。根据学院专业特点,深入挖掘提炼各门专业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创新方式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开发思想政治理论选修课的课程资源,合理开设选修课和专题课程(讲座),逐步形成集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学生社团活动等为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

(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发挥专业教师育人功能。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把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否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是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课堂教学管理和教材选择的基本要求,强化教学纪律的约束机制,坚持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修订完成相关制度,明确教师遵守讲课纪律列入学院教学事故管理办法。激发专业教师育人主动性,结合专业职业特点创新育人载体,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先进思想文化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十一)推进校园全媒体建设,挖掘数据资源提升思政工作成效。进一步提高学院思政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开发使用大学生工作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大数据统计分析能力。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思政教育”优势,整合学院报、校园网、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学院电视台、记者团等多种平台,培育建设校园全媒体中心。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形成对外宣传统一发声、业务系统互为支撑、各个部门有效联动的良好氛围,树立学校的新媒体“品牌”。建立展现校园各项应用服务的立体化的“微+校园”模式,搭建统一的平台,将学校内的各种服务于师生的应用系统划分为模块进行建设完善,建立学院、分院系、行政部门、学生四级“微”网络系统,形成以官方微信为中心,构架起多级别、多层次的“高校新媒体微矩阵”。推进师生网络素养教育、优化网络文化内容,统筹线上线下社群社团建设,统筹线上线下文化活动,建设和发展网络文化。

(十二)深入开展文化校园建设,弘扬创新创业精神。从地方建设、乡土文化、学校办学历史和当下实践中挖掘文化基因,并通过精神提炼、案例编写、作品创作、展示表演等多种形式予以传承创新。建立和完善“一院一品”,凝练“校训”精神,发挥学校历史沿革、专业发展历程的文化育人作用,着力推进学校精神塑造工程。完善公寓德育分制度,加强学生在公寓寝室的管理和教育工作。持之以恒地抓好文明寝室创建,建立以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和三自文化为基础的“四位一体”公寓文化育人平台,把学生公寓建成“思想教育、文化交流、行为养成”的素质提升基地。组织开展包括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科技节、公寓文化节、创客节等在内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推进与专业特色、工作特点紧密联系的文化设计,建设和发展院系文化。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拓展文化活动空间,完善文化设施建设。结合新校区建设,形成若干与校园环境相融合、体现学校传统、彰显学校精神与办学理念的重点区域,优化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加强校友联系工作,创新校友工作机制,整合校友资源,增强校友归属感,建设和发展校友文化。

(十三)深入实施实践育人工作,强化服务育人功能。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和专业课实习实训等实践教育环节,形成统一规划、分层实施、分类管理的实践育人体系。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估和管理办法,实施和完善志愿服务学分制。推进志愿服务工作“专业化、项目化、品牌化、基地化”建设和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开展,倡导师生关爱弱势群体、践行公益服务理念。参与“五水共治”等省市重点工作;通过实施科学理论引领计划、文艺送演乐民计划、志愿服务接力计划、文化传承星火计划、专业技术对接计划等,开展走访习近平浙江足迹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服务人民、了解国情、奉献青春。做优做细师生服务“十大项目”,定期开展“心语驿站”、“分院系书记院长接待日”活动,细化重点学生群体管理和帮扶。服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本、强化全员的心理保健意识,营造全院的心理教育氛围。

五、加强和改进教职工思政工作,优化思政队伍建设

(十四)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和管理。严格执行《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引进管理办法(试行)》,把好教师入口关。修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进修培训管理规定》,继续开展“教授培养工程”,把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纳入培养制度,保证教师每年参加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40课时。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要求纳入新进教职工岗前培训和青年教师在职培训。建立健全师德建设责任机制、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增强师德表现在生评教和年度考核的作用发挥。深化学院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改革,在教师评聘标准中强化思政工作业绩和贡献,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十五)强化青年教师思政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关心青年教师工作和生活,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突出老教师的传帮带,完善青年教师助讲制和导师制,鼓励其积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帮助青年教师提升专业发展能力。组织开展宣传师德典型、深化学术诚信教育等活动,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推动教师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学术品格。通过实施“师德规范工程”、师风弘扬工程”、“师爱传播工程”、“师心温暖工程”及设立“教书育人特别奖”等,倡导精心教书、潜心育人的良好风尚,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归属感。

(十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提升专职思政理论教师的素质。坚持思政理论课新任教师课前培训制度,先培训后上课,着力提高适应和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实施暑期集体备课会制度,并选派思政教师到基层一线挂职及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继续教育纳入学院整体规划并给予倾斜,有计划地安排教师通过脱产或半脱产以访学研修、名师指导、学术交流等形式到重点院校进行深造。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考评体系和管理机制,考核结果要和教师的职务聘任、晋级、奖惩挂钩。加强对兼职教师管理,严格兼职教师资格审核。

(十七)健全党务和思政工作人员评聘考核与激励奖惩机制。明确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推动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构建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办法和保障激励机制,实行职务(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聘。配齐配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选拔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须在当前专业技术职务中有担任班主任工作经历。在上级政策许可范围内创设条件优化班主任待遇。把好“入口关”,严格规范做好党务工作人员的选拔配备工作,选拔政治素质过硬、个人能力强、思想觉悟高的优秀人员加入到党务工作队伍中。逐步建立组织员制度,根据分院(系)的生师比情况配备专兼职组织员,建立起组织员工作职责和考核办法,并落实相关待遇。

(十八)提升专兼职党务和思政工作队伍素质。制定适合学院发展的党务工作者选拔、教育、培训、轮训、挂职制度,力争把有条件的党务干部培养成专业带头人,把专业带头人、党员骨干培养成党组织负责人,切实提高党务工作开展的实效性。坚持新任辅导员上岗培训和进公寓制度,开展辅导员和班主任心理咨询师培训工作,鼓励骨干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政博士学位。组织开展辅导员和班主任职业能力大赛,举办优秀辅导员工作论坛,培育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辅导员工作室”。实施院级“名师辅导员引领”,造就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注重心理和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培训学习机制,创设条件建立就业创业咨询工作室。强化专职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完善心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推进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资料认证考试工作,确保学生在遇到实际心理问题时能合理结合并准确应用。

六、组织保障

(十九)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加强对党外人才的团结、引导、培养和使用,不断增进政治共识,围绕学院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优势、积极主动作为。健全二级院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二级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进一步明确和落实二级院系党组织管思想、管干部、管人才、管政策的具体职责。建立健全二级院系党政沟通协调、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修订完善二级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具体实施办法。推行二级院系党政“一把手”在人才引进、年度考核、廉政责任等事项中“双签”做法,二级院系党组织要负责地把好思想政治素质关。

(二十)加强师生党支部建设,发挥好党员先锋作用。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建立教工党支部负责人参与所在单位(部门)重要事项决策,推动和保障学生党支部参与涉及学生重大权益事项的决策。坚持基层党支部书记要严格履行抓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主动适应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落实“三会一课”,把握好所在单位(部门)的发展目标和政治方向。制订学院党员队伍结构优化方案,增强发展党员工作主动性、指导性和严肃性。深入推进党员人才工程,加大在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发展党员力度。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做好在师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按照“四讲四有”党员标准,细化制订符合学校实际的党员考评指标,发挥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二十一)深化党建带群团建设。加强党组织对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建立健全学院和分院(系)基层团学组织制度,加强各级团学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工作分析思考能力和研究水平。深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一批思想端正、作风过硬、能力担当的学生干部队伍,发挥他们在学院教风学风建设、思想引领、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团学活动品牌建设,创建“一团一品”工作机制,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打造青年网军队伍,传播正能量。

(二十二)从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学院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班子、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创新活动方式,拓展工作阵地,积极发声,关注重点人群,主动引导校园舆论。严格执行各类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的审批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把好各类学生社团活动的意识形态责任关。明确阵地建设责任,规范宣传阵地审批流程,定期开展督查工作。定期分析研判学院意识形态工作,建立联动机制,严防反动思想和宗教势力对校园的渗透。